申扎县五年辉煌变迁系列报道之二
——牧业“立”县,牧区发展步入新轨道
“十二五”期间申扎县立足纯牧业的客观实际,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基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高寒地区“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发展”的路子。通过及时足额兑现惠民资金、开拓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大力扶持发展非公经济、深化优良种畜选育推广、搭建牧区市场对接平台、推进特色养殖、推动人工种草、草场流转租凭探索、加快专合组织发展、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十项具体措施,推进牧业改革,确保“二产”不断提速增效。
——牧区经济和牧民群众收入显著持续增长。全县农村总收入由原来的2010年的1.39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03亿元;牧民群众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3116.01元增长到现在的7569.57元。大畜死亡率由原来的2.1%下降到现在的1.52%。
——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先后实施了畜牧业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2489.8万元,高寒牧区棚圈1480座,建成绒山羊养殖基地、短期育肥基地等66座示范基地,推广人工种草0.75万亩,禁牧310万亩,休牧173万亩,补播200万亩,实现村级防抗灾物资储备库全覆盖。
——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县将2015年确定为专合组织提质增效年,成立“专合办”引导帮助专合组织解决与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截止目前培育专合组织20家,其中登记注册13家,获得版权商标5家,1103户5502人加入,占全县户数、人数分别达到27%、29.5%。其中下过乡三村和申扎镇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领跑”,分别达到13506元和9540元。
——实现了整体草畜平衡。四年兑现草补资金共计2.23亿元,于2013年全县率先实现了整体草畜平衡的要求,全县存栏72.9万个绵羊单位,低于草畜平衡载畜量9.74万个绵羊单位,五年共减畜25.6万个绵羊单位,完成率为161%,全县总户数3655户,达到草畜平3299户,占全县总户数的90.3%。(马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