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援藏干部王军强:在4700米的高原诠释生命的厚度
2022-06-24 12:18:45      来源:西藏日报    
0

标志性的白发、深灰色的大檐帽,眼前的王军强,已定格为照片中纯粹和执着的微笑。这个魁梧的汉子在羌塘草原笑得如此惬意,一副永远在路上的模样。

王军强,中央单位第九批援藏干部。2022年5月8日,在下乡调研途中,因突遇交通事故,王军强因公牺牲,长眠在申扎这片他深爱的热土上,生命定格在48岁。

微信图片_20220624115457.jpg

2021年7月,王军强(右)在赛马节上与索朗伦布谈话。

生前,王军强任那曲市政府副秘书长、申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他来到平均海拔4700米的那曲市申扎县援藏,却不承想雪山埋忠骨。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王军强用真情援藏诠释生命的厚度,留下了一曲新时代援藏干部的生命赞歌。

噩耗传来 落花啼乌

“有一辆政府的车在下乡时发生了交通事故,听说有点严重。”5月8日,正在村里忙碌的申扎县雄梅镇江雄村支部书记旦增罗布接到妻子的电话。

当天,王军强和两名县干部前往巴扎乡调研河道沙化问题工作途中,车辆不慎坠下50米高的悬崖,王军强不幸牺牲。

惊闻噩耗,旦增罗布忍不住擦拭泪水,“怎么可能就走了呢,前几天他还穿着我的藏装拍照呢。”旦增罗布告诉记者,那是王军强第一次穿藏袍。

4月30日,错鄂湖畔,王军强手把手地教牧民群众牧居车该怎样使用。

这一天,王军强显得格外高兴,他找旦增罗布借来藏袍。脱下外套,戴上帽子,穿好藏袍,王军强翻身上马。

拿起手机,旦增罗布抓拍下这珍贵的瞬间。看到照片,王军强打趣道:“或许我能成为县旅游发展的形象代言人呢。”照片上,王军强笑得灿烂。他期待着,未来这里的群众可以吃上“生态旅游饭”。

得知王军强牺牲的消息,巴扎乡查卡村的达吉泪流不止,“每次来家里他都带着糌粑、面粉、砖茶。他总叮嘱我,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

2.jpg

王军强(右二)在巴扎乡结对帮扶达吉家中了解生活情况。

达吉家是王军强的帮扶户。达吉的丈夫仁增多吉腿脚不便,女儿玉吉卓玛在县里上学,因缺少劳动力,一家人生活拮据。出事前3天,王军强还到达吉家里看望,留下了1000元慰问金。

远方有琴,愀然空灵,声声催天雨。

望着渐行渐远的灵车,人们久久地站着,站着……悲伤、哀思、缅怀之情弥漫着羌塘草原。

“你不是说还有两个月就回家了吗?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你叫我怎么向老母亲交代?怎么给孩子说?”王军强的妻子何清悲伤难忍,在追悼会现场哭成泪人。

“叔叔援藏后,奶奶每一天都会在日历上记录着叔叔援藏天数,哪一天该休假了,援藏还剩多少天,她等着叔叔回家。”王军强的侄女王宜鹭泣不成声。

选择援藏 选择情怀

1974年,王军强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党员。他们一直教育3个孩子,要心怀大爱,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潜移默化中,一颗爱国的种子在王军强的心间悄然生根。

1996年,大学毕业的王军强进入中信银行大连分行工作,并在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3年间,凭借过硬的政治素质、务实求真的作风,王军强曾多次获评中信银行大连分行年度优秀共产党员、业务开发能手等荣誉;蒸蒸日上的事业、幸福和谐的家庭,难掩王军强内心的“执念”——为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一“执念”,因援藏而成为现实。

3.jpg

王军强(右)在巴扎乡查藏藏布巡河。 (受访单位供图)

2019年,正值中央单位选派第九批援藏干部。身为中信银行大连分行电子银行总经理的王军强对照自身条件,积极响应国家对口援藏的号召,主动请缨:“我报名!援藏我去。”

“无论是工作生活条件,还是个人的前途,留在大连对于王军强来说是最优选择。”中信集团援藏干部、申扎县委副书记李志刚说,但王军强还是选择了家国情怀。

得知儿子要去援藏,80岁的母亲没有挽留,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了,就多做点事!”

“下雪天,我老母亲总会扛着扫帚,把小区的路面扫得干干净净,为大家出行提供方便。我们都担心,她这么大年龄,摔倒了怎么办。老母亲反而教育我们,说她身体硬朗得很,况且她是老党员,力所能及地为大家做点事,有什么不好!”王军强生前和李志刚谈道:“母亲是老党员、老干部,对我影响很深。能够来援藏,她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4.jpg

王军强生前生活照。(李志刚同志和申扎县委办提供)

妻子何清得知王军强援藏的消息后,虽有责备和不舍,但身为医生,她深知丈夫的“心结”:“去吧!家里有我。”

“老爸,听说那里条件艰苦,既然您已经做了选择,就好好照顾自己吧!有时间来看您。”临走之际,王军强收到了远在国外留学的儿子王梓沣发来的微信。

“你去援藏这种精神我们很是佩服,到了那里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听说那里的风景很美,人很善良,等空了我们去看你”“到了西藏,有事说话”……知晓王军强援藏的消息后,同事和朋友们纷纷打来电话,发来信息,为他壮行。

那年,从那曲赶往申扎的途中,望着窗外雄浑的高原景色,王军强的心情激荡而又忐忑,已然感到千钧重担在肩。他反复告诫自己:“既然选择来到这个极高海拔的第二故乡,就不要浪费生命的一分一秒,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家人的付出、朋友的支持。”

坚守极高 不舍昼夜

西藏高寒缺氧,工作条件艰苦,又有“远在阿里、苦在那曲”的说法。王军强援藏的申扎县,位于那曲西部,更是有名的“苦”县。年均气温0.2摄氏度,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2.5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小气”得几乎连一棵树都容不下。“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四季穿棉袄”是申扎干部群众工作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大连和申扎巨大的海拔落差给王军强的身体带来强烈不适,常常头晕、恶心、无力、腹泻,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