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批准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区共有17个项目榜上有名。
记者了解到,我区入选非遗项目包括藏医药(索瓦日巴-藏医有关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认知与实践)、门巴族萨玛民歌、巴贡(霞尔巴贡)、古尔鲁、擦擦制作技艺、巴青牛毛帐篷编制技艺、热振曲卓、斯玛卓、藏医脉泻杂炯疗法、藏族唐卡(齐吾岗派、拉萨堆绣唐卡、康勉萨唐卡)、泽帖尔编制技艺、敏珠林寺藏香制作技艺、恰青赛马会、藏族扎囊木雕、工布扎念博咚。至此,我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06项。
记者了解到,藏医脉泻(杂炯)疗法应用于子宫痞、脉痞、妇血症扩散等妇科疾病治疗,还对中毒症、陈旧性热病、痛风及头部外伤所致的毒邪扩散与陈旧疮疡、索日亚病等多种疾病有疗效,特别是对肠道疾病和黄水聚集症有显著疗效。来自青海、甘肃、云南等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接受治疗,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充分肯定。此外,门巴族萨玛民歌是山南市勒布沟门巴族独有的一种民歌类型,指的是寓意吉祥、赋予美好祝福等意,并用门巴族特有的民歌曲调和风格演唱的一类歌曲。
我区传统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特色鲜明,保护与传承好西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交往交流交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我区国家级、自治区、市(地)、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已建立,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别。同时,随着此次曲艺类项目“古尔鲁”的成功入选,实现了我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十大类别全覆盖。
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厅将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提升西藏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推动新时代西藏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记者 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