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20年:那些歌声背后的故事
2015年05月15日 22:07:36      来源:东方财富网    
0

20年,6000多人,他们顶风冒雪,前赴后继。用青春和热血,用奉献和奋斗写就了一组歌,歌的名字叫《极地放歌中国梦》。

援藏 20年,国家一直在探索支援帮助西藏的方法,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援藏转变为产业援藏、技术援藏等“造血式”,援藏走过了怎样一条“内生成长之 路”,《小康》就这一问题深入西藏采访,并请援藏一线干部展开讨论。他们分别是: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援藏指挥部总指挥马新明,那曲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 专员,担任浙江省第七批援藏总领队的李华以及曾经在那曲援藏,如今的杭州市拱墅区委书记许明,听他们谈谈援藏“输血”走向“造血”的变迁。

对口援藏工作怎样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西藏社会稳定,加强了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小康》记者就此专访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王奉朝,听他讲述援藏工作的过往与未来。

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的发展变化要让世人知道,要在世界上有声音。援藏干部肩负的是什么重任?西藏的发展给援藏干部有什么启示?西藏走向小康社会的目标,援藏干部有什么责任?需要以一些文化载体为方式呈现出来。

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那曲地区书记高扬说:“《极地放歌中国梦》这组组歌是20年援藏缩影,是祖国大家庭的表达方式,是藏汉一家亲的真实写照,也是援 藏干部融入西藏的一种心声。抓住20年援藏主旋律,唱出了援藏干部的心声。不管《极地放歌中国梦》组歌怎么发展,我都支持,因为西藏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我 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对口支援西藏20年,近6000名援藏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他们是如何把“援藏梦”主动融入“中国梦”的?西藏史上首次以组歌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品《极地放歌中国梦》怎样演绎援藏干部心中的“中国梦”篇章呢?

20年,6000多人,他们顶风冒雪,前赴后继。这是他们用青春、用热血、用奉献写就的一组歌,是词作者陈人杰为讴歌援藏事业,传递民族团结的炽热情感,宣传大美西藏而写的一组歌,歌的名字叫《极地放歌中国梦》。

2014年8月15日,拉萨首演,掌声如潮水一般。来自17个省市、17家中央企业,以及中央国家部委的援藏代表以及西藏各族同胞济济一堂,精彩的演出打动了每一位观众,赢得阵阵喝彩。援藏干部演员大多第一次登上拉萨舞台,有的仅仅只有一句朗诵词,就彩排了十几遍。

台上的是主角,台下的也是主角。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临时决定16日晚加演一场,还是再次爆满。两个月后,这组歌被大幅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中央电视台及广东、北京、陕西等10多个对口援藏的省市电视台,纷纷转播了首轮演出的晚会。

现西藏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晓南在舞台上反复练习这句台词,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在那曲驻村的影像,他在那里写了一百多篇日记,拍了数百张照片,在记忆中清晰明艳。

2013年11月29日,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李晓南进藏已经四个多月,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与其他干部大多一月即轮岗的经历不同,李晓南在那曲地区比如县茶曲乡达勒村、优普村和多硕卡村3个村驻村半年多。

在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录:“驻村一周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给老婆和儿子:”孔子曾穷于陈蔡之间,七日未尝粒;晓南尝驻村于比如县,七日未洗浴。“老婆回复:”一个很有味道的男人。“儿子回复:”那还是比不吃饭强!

从拉萨经当雄县再到那曲那条路,李晓南来回走了七八趟。冬季的西藏天寒地冻,经过邦达草原,雪加雨的天气,大片冰雪击打在20迈速的汽车挡风玻璃上,看一会儿大多数人都眼晕。

西藏电视台曾来采访他,问他“想怎么做去改变这些<span style=”font-family:Cambria; font-size:12pt“”李晓南回答说:“我想带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过的日子。我想让孩子们有自来水洗手,村里不再乱丢垃 圾,野狗不再咬人。”

这棵援藏的“小草”带着比如村干部走出西藏,踏上“红色之旅”,带着他们到北京天津八天七夜,转变观念;改变这里 百年肩背水的历史,自来水进了村民家,“手来水”伸手就来温暖了村民的心;以高温焚烧炉处理日积月累的垃圾隐患,亲自支教汉语课程……“以渺小的身躯参与 高原的辽阔。”

对口援藏20年来,中央先后选派7批近6000优秀干部人才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累积投入援藏资金260亿元,开展项目近八千个。而这之中,80%的资金投入用在对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利改善, 201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8元、是20年前的近十倍,230万农牧民全部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然而,就在那曲,有些“援友”长久地在此安眠,再也没有回去。王卫东,干爱忠,就是这样两位以自己的牺牲参与西藏“辽阔”的“小草”。

2013年5月,浙江省嘉兴市援藏干部王卫东、干爱忠为乡镇敬老院采购设备,在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前往拉萨市的途中,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与大货车 相撞后翻入河中,王卫东当场殉职,干爱忠受重伤送当地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不幸殉职,同车的驾驶员及其他乘员均不幸遇难。

37岁的王卫东2010年7月来到那曲,援藏前是嘉兴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来到那曲的第一个月,他的高原反应十分严重,一下瘦了整整13斤。除了参与县里一些综合性援藏项目外,当时身为那曲县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的王卫东,2010年还办结了两起贪污案件。

按照既定安排,2013年6月底,干爱忠就将结束这次援藏任务回家了。他在早些时候和同事聊天的时候说,最后一年援藏,希望能在最后一段时间里继续站好自己的岗,办更多的实事服务于西藏人民。

2014年3月3日,公安边防部队援藏干部马建武在归队途中,因强烈的高原反应引发严重高原疾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8岁。

“前六批援藏干部里,都有牺牲的。”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王奉朝告诉《小康》记者,西藏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气候差,必须 克服身体的困难。除了第一批外,每一批都有把生命留在这里的,可是从来没有人抱怨过。“每个人都经历了身体和家庭各方面的考验,我都很佩服他们。”

“给援藏干部写一首歌吧。”——2012年11月23日,时任第六批对口援藏总领队、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新红委托对口援藏处蒋晓军处长找到第六批援藏干部陈人杰(现为那曲地委副秘书长,申扎县委副书记).

刚到海拔4000多米的申扎县时,陈人杰高原反应剧烈,头痛、呕吐及高烧38.7度所造成的高原并发症等接踵而至,三个多月后才使身体适应下来。但一旦适应了,他就接连跑了40多个村子去调研。

正因如此,陈人杰体味了西藏的苦与累,也更明白援藏干部的苦与乐。在工作之余,他撰写了《试论援藏干部的历史担当与时代作用》,在西藏自治区纪念援藏20周年的论文评选中,被列为正式出版的35篇优秀论文之一。

他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陈人杰曾获徐志摩诗歌奖和诗刊社“诗歌中国”青年诗人奖头奖,其入藏后创作的《西藏书》诗集成为中国作协“中国梦”主题专项中 唯一入选的诗歌)。何新红的本意是“迎新送旧第六批援藏干部晚会”上唱给援藏干部听。经过四十易其稿,《援藏之歌》——《如歌的哈达》这首单曲出炉。然而 随着后来迎新晚会取消,这首歌也随之尘封。“这么多的感人故事,这么多的精彩纷呈,一两首歌无法涵盖如此厚重的内容。”陈人杰说,在写作过程中,援藏组歌 的想法开始发酵。

“与月亮相约/与太阳争辉/喝罢青稞酒人豪迈/誓向苍茫要腾飞/群山深处拼干劲/汗水换来百业兴/建设这圣洁的强大边疆/咱就是西藏建设者”

1992年初,深圳湾“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的“布达拉宫”前,邓小平驻足良久。正是在邓小平的主持下,1980年和1984年,中央在4年时间内两次召 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全国9省市援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西藏第一次有了现代化的建筑,西藏自治区财政也结束了长达16年的负增长。

1995年5月,当孔繁森两离桑梓,离妻别母,为西藏人民奉献出生命的事迹传开来后,621名来自中央机关和各省市的年轻干部背着行囊来到西藏,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藏生活,开启了此后一波又一波的援藏高潮。

陈人杰喜欢这个意象,在他更为私人化的诗作——《进藏做拉萨河底的沙子》中,他是这样写的:“我只愿做拉萨河底的/一粒沙子/这几乎是援藏人在高原上最小的愿望/如同虚无的尘埃/如同卑微事物剩下的骨头/我也曾做过西藏的骨头”。

“是历史的风云际会,把我们送上那个历史舞台。”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说。1995年,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徐麟前往 西藏担任了日喀则地委副书记。在三年间,徐麟走遍了日喀则地区18个县市和边境口岸,行程3万多公里,带领第一批援藏干部写出100多篇调研文章和项目建 议书。

1998年,来自浙江杭州的许明赶往藏北羌塘草原,担任西藏那曲县委书记,从零海拔到4500米高度,从汉语到藏语,全新的工作 和生活环境带给他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向《小康》回忆,在西藏三年里,他和“援友”们大面积种草1.5万亩,配套水利工程实现了零的突破,建水渠4公里,灌 溉面积达到近万亩,在藏北高原,牧草第一次长到了1米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成为羌塘一景。

“对于我们这些援藏干部而 言,援藏工作要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欣慰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路上。”李华是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2013年7月刚 到西藏那天晚上,他的队里就有3位同志因严重的高原反应身体不适,其中1位更是因此而晕倒。

援藏干部的平均年龄都是40岁左右,大多处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王奉朝告诉《小康》记者,他们来到藏地,在交通落后、物资贫乏的高原地区,践行着西藏梦,在寒冷缺氧的雪 域边陲,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主动作为,在扶贫济困中奉献爱心……在援藏大舞台上,他们“放歌”的是中国梦。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

“对口支援西藏的主要意义,是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在2014年8月25日举行的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电视电话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遇上你是我的缘”这首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藏族歌曲,出自藏族知名作曲家宗巴·才仁巴桑之手:“他们不是来援藏,是发自内心地爱高原”——在拉萨,才仁 巴桑接受《小康》记者采访,他说自己在和援藏干部的接触中,创作灵感源源不断,组歌中的单曲《月光》深深打动他,他是从其他作曲家那里“抢”来的。

援藏干部李志刚,现为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申扎县常务副县长,作为本组组歌制片人,他在舞台上与藏族阿妈的真情演绎打动了无数援藏干部的心:“阿妈,我们 来了,就是来干活的。”老阿妈则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回答,“多少次你走进学校、帐篷,和我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传递了民族团结的炙热情感。也更足以说明 援藏不是援藏干部自吟自唱,而是深得人心,所有的藏族同胞都在为援藏歌唱。

在那曲,李志刚向《小康》谈到组歌,有些歌词随口就来:“这是雄鹰自由翱翔的草原,这是石头磨成阳光的草原。”这个在南非阿尔及利亚工作过的干部,已经深深热爱上了西藏。

那曲申扎县距离拉萨580公里,如李志刚一样的援藏干部通常是清晨顶着星星出发,傍晚迎着星星才能到达县城,更多的时候,那是15小时的车程。就是顶着这些星星,他和陈人杰在申扎办起了第一个幼儿园,就在前几天,他们又说服华夏基金为申扎完小捐款99.5万元……将一个个“石头”般的援藏情结,磨成“阳光的草原。”

以“咱们是建设者”为主题的《极地放歌中国梦》组歌第二章,正是用朴素的歌词反映那些把西藏当作家乡的人们。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著名藏族作曲家美朗 多吉在看到陈人杰的作品后,非常感动,当即决定接下音乐创作的担子。“一个汉族人,一个援藏干部,对西藏居然有如此厚重的情感,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他赞 许,这组组歌是文化从心灵层面的融合,是心的融合。

6000多名援藏干部走进农牧民百姓的家中,同吃同住,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20年来,西藏地区全区15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政策全面落实,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10000多名先心病儿童得到免费救治。

除了教育,这一政策还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在维护了西藏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速了这个位于世界屋脊省份的现代化进程。

巍巍喜马拉雅,唱不尽援藏二十载深情厚意/滚滚雅鲁藏布,道不完雪域高原感恩之情/珠穆朗玛捧起幸福的哈达/高原儿女迈开豪迈的步伐!

“从西藏回来以后,我们援藏同志都说这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回到浙江,担任杭州市拱墅区委书记的许明,总会回忆起1998年那段援藏的日子。

“她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条件再困难也能如此欢乐,感染了我。”李志刚说,在高海拔的条件下,这个欢快而洒脱的民族,把繁重的劳动和优美的歌舞巧妙而 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这些藏族百姓身上,我学到了、懂得了珍惜。这位那曲申扎县常务副县长,从藏族干部的眼中看到了信任和依赖,“这份信任是我们工作的动 力。”

而在林芝,鲁朗国际小镇建设模式就是依据西藏本地自然禀赋,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互惠共赢”的转变。

“首先,援藏资金投向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强产业‘造血’功能转变。第二,援藏项目建设从‘交支票’、‘交钥匙’向援受双方共同监管的模式转变。第 三,援助方式从无偿援助向无偿援助与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粤藏两地交流合作、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相结合转变。”广东援藏工作队领队、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 专员蔡家华说,鲁朗国际小镇将在后年完工,留给鲁朗的是“不会走掉”的产业。

1994年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对口援藏是一种全新的机制,与 以往的援藏有很大区别。过去的援藏主要是派干部,而当时则不仅要派干部,而且要有资金、项目的相应配套。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援藏省(市) 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按照本省(市)上年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来安排。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菁林介绍,千分之一的援藏资金安排保证了各援助省(市)能随各自财力增长而加大投入。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落实援藏项目两千个、资金约百亿元,占20年全部资金的四成多。

现在,西藏的生产总值增加20倍、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加了近70倍、年均增长23.7%.

援藏2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来到藏地,支援省市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交往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上取长补短,从单向援助走向互利共赢……对口援藏的领域在拓宽,内涵在丰富,质量在提升。

“我愿做西藏的一根喉管,全方位地歌吟西藏,让西藏飞扬,凸显各民族的智慧和‘人’之坚韧,爱和信仰的光辉。”陈人杰说,他在组歌里写道:“愿每一片雪花刻上你的名字,愿每一座山川倾注我的衷肠。”

陈人杰是2012年11月23日进藏的,现在的他属于“二度进藏”的干部。西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群山,援藏20年群体的光辉岁月,都深深地激励着他。他并不讳言自己在组歌创作中借鉴了《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形式,他只害怕自己表达不出这段壮美的历史。

2013年7月26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第一次看到组歌歌词,被这一援藏情怀打动,当即批示,请西藏自治区宣传部负责人会同西藏文化厅、西藏文联等部门配合,为组歌推向舞台“给予积极支持”。

“援藏不仅仅是我们来援助,他们也教给我们很多,是互相帮助”,藏族朋友教给援藏干部白喜琳跳的锅庄舞,一直是他最喜爱的舞蹈,他总是和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起舞。在藏历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他期待着再次起舞放歌。

责任编辑:岳雄

公安备案号:藏公网安备 54242602000001号 工信部备案号:藏ICP备2021000260号-1 网站标识码:5424260001 版权所有:申扎县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西藏传媒集团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